项目拟建地点为番禺区广场东路以西,东兴路以南,柏丽花园以北的东桂园地块。场地北临30米东兴路,南边与西边各临10米规划路,东临44米广场东路,距离地铁3号线番禺广场约750米,现状地块地势平坦。
番禺区图书馆新馆定位为大型的国家一级图书馆,图书总藏量约为160万册,设阅览座位约为1500个。项目征地面积约29131.76平方米(含道路用地及城市公共绿地),可建设用地面积12761平方米,现拟建一栋地上建筑层数不宜超过7层、地下不超过两层(其中负一层用于功能室,负二层用于人防设施和停车场),计容建筑面积32800㎡(其中图书馆新馆面积为29800㎡,综合展厅面积为3000㎡),地下停车场拟设停车位不少于262个,以及室外配套工程(综合管线、照明、园林景观、围墙等)。现地块规划指标暂按容积率≤2.57,建筑密度≤60%,可建范围绿地率≥20%。征地范围内绿地率≥30%,建筑限高≤60米。
图书馆建筑作为将来一座番禺的文化景观,不仅承载着愉悦身心、满足审美需求的重任,还是传承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载体,其设计理念应体现时代对文化建筑的客观要求,体现番禺本土特色,在细节设计上以人为主,以用为主,为读者提供方便、高效、舒适的阅览环境,力求图书馆不仅是一个藏书、借书与阅览的容器,同时也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场所,营造共享大厅、休息厅、空中花园等休闲空间,在读书、研究之余可以怡目养情,体现对人的关怀。
位于番禺区政府、番禺广场地铁站、中央公园中轴线上,串联起行政中心、交通节点、休闲公园,与拟建的番禺区图书馆新馆将成为的文化中心,形成一条多元文化链,将成为番禺对外的形象窗口,对内公共活动的重地,新建的图书馆以怎样的形式才能既凸显其对外窗口的地位并同时延续北侧公园的文化景观和带来的大量人流?而对于南方夏季炎热的气候特征,又该用怎样的策略创造既节约能源又舒适的空间?
(1)把主入口设于地块东面规划支路上,一方面为用地北侧次入口处缓冲出大量绿地,延续中轴线上北侧中央公园的绿地景观,同时采用双首层的设计理念,将中央公园的带来的大量人流,分层有组织、有节奏的引入图书馆内部;有另一方面,征得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后,于主入口处上部的建设空中连廊把东侧公园和顶层展厅驳接起来,使得建筑与东侧公园紧密组织在一起。
(2)建筑存在于特定的三维空间中,是特定地区、气候条件下的产物,一个脱离地域特点的建筑是不合理的,在本案中对岭南建筑形式、构造特点及气候特点进行解读,运用传统的庭院、骑楼、天井、遮阳露台等形式,既节约能源,创造舒适的空间,又为图书馆的后期运营节约成本,充分体现岭南建筑文化特色。
(3)造型:通过“书籍”的意象,将“书本”层层叠起,并适时留出部分“空隙”作为入口,呼应图书馆功能特点的同时创造多变的空间,展示番禺文化历史底蕴的同时,为市民创造不同的内部空间体验。
(4)在合理利用用地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考虑番禺图书馆其发展的可能性,贯彻“番山长卷,市民舞台”的设计理念,旨在打造番禺的读书长卷,集番禺的历史、文化、民俗手工艺为一体,融入现代的元素。“长卷”不止是观赏的画卷,还是市民文化活动的舞台,新馆将主体让位给了使用者—“人”,这是市民活动的大舞台,主要为使用者提供服务和为市民带来现代的文化体验。
(5)地下连接通道与下沉式庭院。图书馆新馆引入“双首层”的设计理念,地下一层北侧预留有10m宽,40.3m长的的通道,兼作开放式连廊展厅,承接北侧中央花园的人流,作为进入图书馆的缓冲空间,大大缓解首层人流密度过于集中的交通状况,也为进入图书馆人流的快速分散至各功能空间提供极大的便利。
(6)艺术品交流。图书馆新馆在地下一层设置开放式展厅,六层设置民间工艺展览,主要展现番禺的历史、文化,通过对岭南特色的展示,如“三雕一塑”、工笔画、民俗、广彩广绣等展品的展示,使市民在阅览书籍的同时能对番禺特色的岭南文化有所感触。